推"催眠师手记"第二季 高铭青岛举行新书见面会

2018-05-14 09:45   来源: 半岛网-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

小字体大字体

  



  文/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礼智  图/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

  继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》之后,畅销书作家高铭再度发力,深入催眠、心理诊所,接触真实案例,直面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煎熬,出版了《催眠师手记》系列图书。5月13日,高铭携新书《催眠师手记》第二季在青岛西西弗书店海信广场店举行了新书见面会,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,力图为陷入精神困境的人群带来一丝光亮。他说,催眠不是为了沉睡,而是唤醒。

  用真实案例寻找共鸣

  提起畅销书作家高铭,就不得不提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》,这本书被称为“中国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录”。后来,高铭又持续深入催眠诊所、心理诊所,获悉珍贵一手资料,于2013年推出《催眠师手记》,用一个个真实案例,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,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。

  高铭说,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》写的是精神病患,是“非常态人类”的“常态精神世界”;而《催眠师手记》系列着重展现的则是“常态人类”的“非常态精神空间”。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》中的精神病患,住在医院、看护所等机构,虽然危险,但大多“与世隔绝”;而《催眠师手记》中的各位主角,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“普通人,他可能是你是我,他们无处不在,所以更加可怕。

  很多人就好奇,为什么高铭总是关注“非常态”领域呢?他笑着说:“最开始的时候,可能就是觉得我们社会是由人构成的,但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,那它最基础的根源到底是什么?”在接触精神病人的时候,不可避免地就会接触到心理分析师,“两者是同时进行的,只不过写出来有先后顺序”。

  系列图书读起来像追剧

  在很多人看来,催眠师很神秘。但在高铭看来,催眠师很无聊,“催眠,在中国不算一种资质,算是技能,在我国你光学催眠是学不了的,你也不能去开诊所,你要先拿到心理分析师的资格才能去学,本科以上都可以去考。而催眠师的工作主要是一个人心中的逻辑分析,自说自话,会很无聊,真实催眠师的工作既不神秘,书写起来也不好看,所以我把这份一个人的工作拆分成两个人的组合:催眠师+心理分析师”。

  由于书中案例取自真实生活,原型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,所以高铭说他将许多原型的身份、背景、细节、特征全部打乱,再像拼图一样重新拼接处理后创作成书,以此尊重原型受访者的隐私,“这种破坏之后的再创造,令本书既保留了纪实档案的真实性,亦增加了如推理小说般的故事性,我也有意顺应这一风格,将《催眠师手记》打造成季播剧的系列形式,每季十余个故事,陆续出版,读者阅读本书,就像在追一部有趣的英剧、美剧。”

  问题深埋也会生根发芽

  高铭说,因为写作他接触了不少心理咨询师、催眠师,这也让自己成了朋友圈中的“咨询师”,“但除了很近的朋友,我偶尔给点意见,算是小福利外,我一般都不参与解决”。当被记者问及遇到负面情绪该如何处理时,高铭说:“首先要接受一点,这是正常的,因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从头到尾都是快乐的,能想明白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,你承认它的存在比怎么去处理更重要。”不过,高铭还是建议大家如果怀疑、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了,最好找相关专业人士,“一定是有效的,倾诉就可以解压。心理分析师把那些潜藏的东西翻出来,曝光之后变成意识,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”。

  在他看来,当下大多数国人存在的问题就是不愿交流、沟通,“其实多和人沟通是排遣压力的很好的方式,像我就是和我太太沟通,或者把这些写出来,都是解压”。而他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,力图为陷入精神困境的人群带来一丝光亮,“我在《催眠师手记》的文案里,提到‘催眠不是为了沉睡,而是唤醒’,‘唤醒’其实跟‘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’是一个状态。每个人都有不愿意面对的东西,但你必须去面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,逃避不是办法。很多问题就是一粒种子,你把它埋起来并不会消失,它会生根发芽”。

  内心的理想演员是胡歌

  在影视剧中,催眠师通常拿着一个催眠摆催眠别人。高铭说,这些都是影视剧中略显夸张的表现手法,至少高铭自己没有接触过那样的,“我认识的心理分析师有一个用水晶,剩下的都是对谈,用催眠摆的一个都没有,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作用。大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都是戏剧化的效果,画面越炫越好。原来我看过一部低成本的作品,用手机放万花筒画面就能催眠,这些都是不靠谱的”。但高铭也表示,过去确实有用催眠摆的,“因为催眠摆里面装上了迷幻药,所以他们要把催眠摆放在你面前,让你看上去觉得很神奇,其实一点不神奇”。

  高铭还透露,《催眠师手记》的网剧目前正在筹备中,而具体到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演员人选,可能要到中后期才能确定。高铭说,自己希望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来做。不过当记者问起演员方面有没有大致范围时,高铭再三强调和拍剧的筹备进展无关、纯属自己创作上的内心想法后才表示,“其实在没有制作网剧时我就想到过,书中的心理催眠师的形象胡歌比较适合,心理分析师就是张震”。高铭说,自己喜欢胡歌的内敛,而张震所有片子自己都看过,“我发现他有个特点,哪怕是他最严肃、最正经的时候,眼神和动作其实都在拼命压抑着内心的邪。还有小田切让也给我这种感觉”。

   [编辑: 焦琳]

版权稿件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

半岛客户端

相关阅读

催眠师手记 高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