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见字如面》总导演关正文讲述背后故事

2017-07-24 12:58   来源: 半岛网-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

小字体大字体

  

 

  2016年末,国内首档书信朗读节目《见字如面》悄然诞生。它被称为“综艺届清流”——没有绚丽的舞台和华美的灯光,北京红砖美术馆里一人一桌一信是其极简的气质;没有烧钱的宣传和花样的噱头,此节目半年内豆瓣评分9.0,网络播放量超过2.57亿次。

  观众迷恋的是节目中的家国情怀,缱绻情意。制作团队从浩瀚的书信海洋中,精选出了最能代表中国人故事、最能抒发中国人情感的76封信件,历史的真相,就在这些私人化描述中,在张国立 、归亚蕾 、张涵予、何冰、王耀庆、蒋勤勤、徐涛、林更新的诵读中,一点点显露出来 。

  近日,《见字如面》第一季同名实体书出版,第二季也开始录制。记者通过微信采访到了《见字如面》节目的总导演、该书主编关正文,听他讲述那些台前幕后、信里信外的故事。

  不提供鸡汤 只提供营养节目标准是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”

  记者:关老师,您是如何拿到这些书信的?

  关正文:第一季创作的时候,这的确是个难题,都知道信是宝贝,但我们也不知道宝贝在哪里,很少有人专门收集。然后我邀请了30多位专家,包括李辉、张丁、叶永烈等等提供线索,他们深厚的积累帮我们打开了中国书信宝藏的大门。我们的编剧组也广泛联络寻找,比如去各种博物馆,更多是靠网上的线索,找到一些就收藏着,最后从上万封书信中挑选编辑出了现在这些有趣的信件。

  记者:从上万封中选出做节目的76封,选择的标准是什么?

  关正文:标准是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”。具体地说,就是对咱们今天的人认知社会、认知他人、认知自己有意义的信。所以,价值高度多元,大家讨论点也多,信被越读越厚。我们不提供鸡汤,只提供营养。

  记者:经典书信只存在于过去的书信中吗?

  关正文:不能这么说。《见字如面》绝不是缅怀即将逝去的书信传统的节目。今天大家的书信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,每个人每天都要写无数信。这跟过去没什么区别。

  过去手写书信,大部分也是拉拉杂杂,套路明显 。这是大众文化水平局限的,精彩信件也不多。今天,充斥电邮的大部分是琐事,但依然有大量优秀的。我们第一季选了几封电邮 ,比如罗永浩的、郑国强的、蔡春猪的,第二季也是一样,选了冯唐的、韩寒的等等。

  记者:不管在节目中还是书中,信件的排序既不按时间 ,也不按主题,那到底是按什么排序的呢?

  关正文:当时做节目的顺序主要是想带来各种意外感——你不知道下一封信是谁的。按节目顺序整理成图书,现在看着还挺舒服。但作为视频节目,期与期之间的差异确实有点问题,所以第二季调整了一下。

  人红戏傻 会毁掉好信艺术家得选戏好的

  记者:第二季的节目录制与第一季有什么不同?

  关正文:第二季的录制是在一个剧院里,观众多很多。从7月19日开始,连续三天,李立群老师、吴刚老师、姚晨老师会来。我们在剧院里加了“讲述人”这个角色,这样感觉现场会更顺畅,解读嘉宾将专事解读信件本身。解读嘉宾也有很大的丰富,除了许子东、杨雨,还有梁文道、史航 、蒋方舟等等。编排将主题化,比如生死、爱恨、离合、抉择等等。这一季的信件来源也宽多了 ,大家知道我们在做这件事,主动提供了好多线索和书信。古代信件也特别精彩,有海瑞的、史可法的和多尔衮的,还有古代情书。各式价值观都有体现,特别好玩。

  记者:读信艺术家的邀请标准是什么?

  关正文:艺术家得选戏好的,理解能力超强、表现力超强的。人红戏傻,会毁掉好信。

  记者:做了电视节目后,为什么会再想用书的形式体现这些信?

  关正文:现在电视节目也可以永生了 ,放到互联网上,大家随时可以看到。但是,书籍,还是更可靠的存储方式。对于文本而言,这也是更准确的存储方式。80后和90后都是伪概念。

  记者:听说《见字如面》文言文的信件都是您自己翻译成白话文的,译得生动传神,有的极其口语化,能说说您的翻译感受吗?

  关正文:此前的确很少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翻译,我也是被逼的,因为要转换成视听形态,必须让人同步有感,完全听进去,所以那种辅助理解的训诂式翻译就不合适了。这件事找学者,怕给他们添麻烦,只好自己干。

  我翻译时特别快乐。每一封信,我肯定是带着角色感进行翻译的,因为要给艺术家上台演绎制造空间 。其实仔细体会,那些古人在写信时,都是神态活现的,我好像可以看见那个人,看见他写信时的一颦一笑,就像咱们现在身边的人一样,然后他的语言就活了 ,就变成真的是他在说话了 。这种神交,特别快乐。

  记者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这句名言出自林则徐给夫人的信中,但您第一季选他的信件时避开了这封,选了另一封,为什么呢?

  关正文:选林则徐那封信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大历史中的小细节——皇上想照顾他,考虑让他避避风头,这个信息他收到了,就高兴地去了伊犁。这跟以前强调悲愤的叙事不一样,可以看到更多真实的场景。其实我们还看到了一封后来林则徐重新出山、担任陕西巡抚时写的一封信,他说“应推广国产大烟,国人不该只迷恋外烟”,没敢用。

  记者:您今年57岁,是从文学界转战电视界的,现在很多当红综艺节目的导演都是80后甚至90后,您和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?近年的文化节目很多,您觉得文化节目是否还有更大发展空间?

  关正文:我一直觉得80后、90后是个伪概念。全世界都没有把人群分成80后、90后的。人以群分,主要是兴趣爱好、教育程度、工作圈子、朋友圈子,没有年龄圈子。90后的人,个体之间的差异,远远大于这个群体与80后的差异。为大家生产内容,也是一样,跟年龄无关。

  我尊重文化生态的多元。没有多元共生,没有充分的竞争,任何品种都不可能健康成长。在总体布局的推动下,文化类节目集中推出,这是好的。但很多人对此是抱着投机心态的,还有人是觉得能挣钱的,这样做出来的东西,只能让大家倒胃口,让大家再次远离文化。

   [编辑: 焦琳]

版权稿件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

半岛客户端

相关阅读

见字如面 关正文